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具有深遠影響的畫家,他的一生具有傳奇色彩,其畫作題材多變,白描、水墨、重彩等表現(xiàn)技法無不擅長,不僅留下大量的山水畫,而且其筆下的花鳥與仕女畫,均達到了很高的造詣。張大千早年師從海上書法名家曾熙、李瑞清,得畫理和鑒賞之道,后在李筠庵的影響下,臨仿石濤畫跡。他博學雜取,轉(zhuǎn)益多師,深得古法,受傳統(tǒng)文人畫精神的浸染。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后半期開始,張大千已在藝文界初步展示了詩書畫方面的才華,而在四十年代初赴敦煌臨摹壁畫后,畫風的轉(zhuǎn)變以及出國后潑墨潑彩的誕生,都助其實現(xiàn)了藝術(shù)上的重大突破。
仕女畫是張大千人物畫的重要題材,在其藝術(shù)生涯中,他于人物畫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張大千晚年曾總結(jié)道:“繪畫中,人物、動物最難,我初學畫時,就是從人物著手畫起,后來才改學山水?!倍鄽q時,他的仕女畫就被譽為“張美人”。葉公綽欣賞張大千畫,曾謂之曰:“人物畫一脈自吳道玄、李公麟后已成絕響,仇實父失之軟媚,陳老蓮失之詭譎,有清三百年,更無一人焉?!绷駨埓笄壣剿⒒B,專攻人物,振此頹風。張大千受其啟發(fā),而后去敦煌、榆林近三年,臨摹魏、隋、唐、宋壁畫,畫藝大為長進。張大千研究中國畫傳統(tǒng),其早年的人物畫,吸收古人的長處,氣息還是源自明清,有明清仕女畫的遺意。仕女造型清瘦,賦色柔麗,以水墨繪就,具有文人畫清潤秀逸的特質(zhì)。自敦煌歸來之后,他的人物畫在造型、筆墨及賦色等方面,受到敦煌壁畫藝術(shù)的影響,因而改塑一代仕女人物畫風,進入了全新的創(chuàng)作階段。張大千吸收了敦煌壁畫的恢宏意藴和唐宋以來古人審美的精華,棄明清以降仕女畫的文弱,體現(xiàn)出女性的豐腴健美及雍容華貴、風格清新絢麗。其人物畫基于傳統(tǒng)又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張大千(1899~1983) 紈扇仕女圖
設色 紙本 立軸 1932年作 120×45.5cm
此件《紈扇仕女圖》即是張大千赴敦煌前所作,時年三十四歲。張大千二十年代的作品目前見諸記載已為罕見,此軸即是其少見的早年仕女畫作品。從畫中人物造型和畫風來看,張大千從明清人物畫家中吸收養(yǎng)分,用筆已較為熟練,是瀟灑秀逸、疏簡清新的小寫意風格。
從畫上題識來看,此幅仕女畫用的是陶淵明《閑情賦》的詩意。讀《閑情賦》,其中充滿了情之流蕩,以淋漓盡致大膽離奇的幻想鋪陳對佳人的依戀、追求和心愿難遂后惆悵萬千、無可奈何的悲苦之意?!胺蚝喂逡葜钭耍殨缡酪孕闳?。表傾城之艷色,期有德于傳聞。佩鳴玉以比潔,齊幽蘭以爭芬;淡柔情于俗內(nèi),負雅志于高云”,佳人的姿容德操令人動情。“愿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余芳”,“愿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愿在發(fā)而為澤,刷玄鬢于頹肩”,“愿在眉而為黛,隨瞻視以閑揚”,“愿在莞而為席,安弱體于三秋”,“愿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愿在晝而為影,常依形而西東”,“愿在夜而為燭,照玉容于兩楹”,“愿在竹而為扇,含凄飆于柔握”,“愿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悱惻纏綿、如癡如醉、或欣或悲中,抒發(fā)出對佳人的心緒感受,詩人愿與佳人肌膚相親、形影相隨,共歡樂、分憂愁、不分離。想來張大千讀到此賦,亦是激情澎湃。他有著一顆詩人般的心,對于女性具有極高的審美力,想那青梅竹馬的戀人、有緣無份的紅粉知音、異國的戀情,張大千也有兒女情長、性情率真的一面,此《紈扇仕女圖》的畫境或許正契合了大千先生對佳人的心許神會。
從畫作年代來看,此頃,張大千先生與兄張善子正隱居于嘉善南門瓶山腳下的來青堂。張大千正是閑居之時從陶淵明的賦中得到靈感,由此繪成這件仕女畫作品。他認為畫仕女“更要嫻靜娟好,有林下風度,遺世而獨立之姿”,圖中女子臉蛋微傾,意態(tài)裊娜,畫家筆韻生動,線條洗練,把佳人美目流盼、楚楚動人的神態(tài)及內(nèi)心世界刻畫了出來。畫風清新俊逸,體現(xiàn)出畫家對于佳人的審美感受??梢哉f,張大千對《閑情賦》的感懷,傳達出先生的雅韻,與其思想風貌一致。此軸品相亦佳,值得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