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錄號: 553
估價RMB: 80,000-100,000
成交價RMB: 126,500(含傭金)
沈從文(1902~1988)?致崔耕論自身經(jīng)歷及章草流變的長信
信箋?一通六頁(帶信封一枚)
1979年5月9日作
識文:崔耕先生:賜書并墨寶,深謝厚意。弟因工作南行于申、杭、蘇、寧各博物館學習約二月,四月末方返回北京,尊函遲覆,極歉。蟄存兄博學多通,系四十年老友,解放后,轉治金石,亦深有會通,成就特出。弟則真近于不學無術之三腳貓,四十年前,學習用筆,因緣時會,寫了些不三不四小說,解放之前,即經(jīng)當代大批評家一致否定。解放后不久,所有舊作均因過時而焚毀無遺,即在臺灣,亦遭禁止,永遠不許印行任何作品。新社會凡事實事求是,必需有真本領才吃得開,冒充作家,路走不通,十分明確,必需承認現(xiàn)實,并尊重現(xiàn)實,因此即早改業(yè),轉入歷史博物館工作,不折不扣作了十年說明員,目標并不甚高,原以為十年八年能達到一個“合格說明員”業(yè)務水平,便已不錯。事實上則在壇壇罐罐華華朵朵間轉了卅年,仍難及格,“假里手”終不易改成“真內(nèi)行”也?!昀嫌洃浟λネ?,拉雜書來,不免多胡說處,能恕其荒謬,幸甚。即此,覆頌佳好。沈從文。
題跋:此函歸元杰留存。子孫永寶。崔耕,二〇一〇年二月八日,夏歷己丑臘月廿五日。鈐?。捍薷ㄖ欤?老農(nóng)(白)
題簽:沈從文書札。壬午(2002)年冬,陳天然題。鈐印:陳(白)?天然(朱)
刊載:上款人發(fā)表專文《沈從文致崔耕的一封信》(帶插圖),載《河南畫報》1992年第1期。
著錄:《沈從文全集》第二十五卷P308-310,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
說明:崔耕上款并題跋。陳天然題簽。
此為沈從文論自身經(jīng)歷及章草流變的長信,達6頁,帶信封,作于1979年5月9日,改革開放初期。信中記錄的沈從文作品被禁、由文學轉向博物館的經(jīng)歷令人痛心,展現(xiàn)的豐富書法知識則令人佩服,斷非如信中所述“假里手終不易改成真內(nèi)行也”。其中并談到劉半農(nóng)、湯爾和、施蟄存、余紹宋、林宰平、章梫、羅敦曧、卓君庸等。
信件影印并全文刊載于《河南畫報》1992年第1期,同期刊有崔耕《拜師沈從文》一文,談及此信由來,自述其“先是向施蟄存先生求教,后經(jīng)施先生介紹,又向沈從文先生問學,于是就有了這封長長的信函”。
信札通篇可見諸多涂抹及增補改寫痕跡,除少數(shù)因筆誤改寫外,其余多為表述內(nèi)容作限定或補充說明,如將“師頌用筆沉重,和常見隋代小墓志少共同處”旁加行間注并稍事潤色,改為“師頌,過去中華影印墨跡以為隋人書,用筆沉重而活潑,惟和常見隋代小墓志少共同處”;將“曹娥碑后書章草一行,似后人偽托”改為“曹娥碑真跡后書章草一行,亦疑后人偽托”;將“用章草書的”改為“用章草書作題跋的”等,不一而足。
寫信時,十一屆三中全會剛結束數(shù)月,“新社會凡事實事求是”,沈從文社會地位及生活狀況開始好轉。據(jù)沈從文年譜,1978年5月,沈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受到胡喬木關注。胡將沈從歷史博物館調(diào)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并為其配備助手,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室,又住進友誼賓館進行《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重新校訂和增補工作。以后,又在社科院的宿舍給他撥了一套兩間半的房子,結束了沈、張夫婦分居兩處的生活。信中,沈氏談及過往小說、書法創(chuàng)作,自謔是“不學無術之三腳貓”“寫了些不三不四小說”“地攤上處理品”,可見仍在自我否定。所及“弟因工作南行于申、杭、蘇、寧各博物館學習約二月,四月末方返回北京”,指1979年3月下旬到四月底,沈從文出差南方考察近年新出土文物的行程。
SHEN CONGWEN AUTOGRAPH LETTER SIGNED TO CUI GENG ABOUT HIS OWN EXPERIENCE AND THE CHANGE OF 'ZHANGCAO' SCRIPT
Six pages
Dated May 9, 1979
Published: A Letter from Shen Congwen to Cui Geng, Henan Pictorial, issue no. 1, 1992
Literature: Complete Works of Shen Congwen, vol. 25, pp. 308-310, Beiyue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2
Note: Dedicated to and inscribed by Cui Geng. Titled by Chen Tianran.
25×19.5cm×6
RMB: 80,000-100,000
作者簡介:沈從文(1902~1988),學名岳煥,別名崇文,又名上官碧,室名小小窄而霉齋、蕓廬、微齋,湖南鳳凰人。著名作家。1928年與丁玲等在上海組織紅黑出版社,出版《紅黑》月刊。歷任《大公報》副刊編輯,西南聯(lián)大教職,北京大學教授。建國后任職中國歷史博物館,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著有《中國歷代服飾研究》等百多種。
上款簡介:崔耕(1924~ ),原名啟庚,河南鄭州人。曾任鞏縣文化館首任館長、河南省考古學會首屆理事。擅書法,長期致力于文化藝術與考古研究。1977年,率隊在新鄭發(fā)現(xiàn)并發(fā)掘了裴李崗文化遺址,論證“裴李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編輯、出版著述眾多,有《密縣漢畫像磚》《翰墨鑄情——耕月堂藏書畫選集》《嵩洛訪古》《近代碑刻述略》《少林寺碑刻選》《西江月沉長相思》等。
題簽者簡介:陳天然(1926~2018),河南鞏縣人,書畫家、版畫家、詩人,原河南省書協(xié)副主席、河南美協(xié)副主席和名譽主席、河南省書畫院院長。有《陳天然畫集》《陳天然書畫集》等。
西泠拍賣網(wǎng)上刊載的所有內(nèi)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報導、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志、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軟件、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nèi)容分類標準以及為注冊用戶提供的任何或所有信息,均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及適用之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及/或其它財產(chǎn)所有權法律的保護,為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
未經(jīng)西泠拍賣網(wǎng)的明確書面特別授權,任何人不得變更、發(fā)行、播送、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西泠拍賣網(wǎng)的局部或全部的內(nèi)容或服務或在非西泠拍賣網(wǎng)所屬的服務器上作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特別地,本網(wǎng)站所使用的所有軟件歸屬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所有, 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及國際版權公約法律保護。除經(jīng)本網(wǎng)站特別說明用作銷售或免費下載、使用等目的外,任何其他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復制、修改、經(jīng)銷、轉儲、發(fā)表、展示演示以及反向工程均是嚴格禁止的。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律追究經(jīng)濟賠償和其它侵權法律責任。
任何使用者將西泠拍賣網(wǎng)展示的拍品圖品及其衍生品用于非商業(yè)用途、非盈利、非廣告目的而純作個人消費時和用于商業(yè)、盈利、廣告性目的時,需征得西泠拍賣網(wǎng)及/或相關權利人的書面特別授權。應遵守著作權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不得侵犯西泠拍賣網(wǎng)及/或相關權利人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