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云林以其幽迥絕塵 、清高孤絕的文人形象被后世尊稱作為倪高士,而其畫以蕭疏淡遠、荒寒冷寂為典型代表而流傳于中國繪畫史。
▲2019西泠春拍
倪瓚(1301~1374) 疏篁古木圖卷
水墨紙本 手卷
款識:懶瓚。
鈐?。涸屏肿樱ㄖ欤?br/>著錄:1.《靜觀堂詩集》卷九,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刻本。
2.《問亭詩集 白燕棲詩草卷六》,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刻本。
3.《古芬閣書畫記》卷十三,杜瑞聯(lián)撰,清光緒七年(1881年)刻本。
4.《眼福編初集》卷九,楊恩壽撰,清光緒刻本。
5.《眼福編三集》卷六,楊恩壽撰,清光緒刻本。
說明:鄭梁、吞珠、鄒直夫等鑒賞,杜臻、博爾都、馮勖、張英、勞之辨、陳元龍、鄒直夫題跋。
畫心:48×27cm 題跋:27×7cm 146.5×31cm
「元四家」之一的倪瓚(1301~1374)初名珽,字符鎮(zhèn),又字玄瑛,號云林子、云林散人,別號荊蠻民、凈名居士、幻霞生等。性孤僻猖介,不問政治 , 不理生意 , 因此自稱「懶瓚」, 自號「倪迂」。所居之閣名為 「清閟閣」為清凈避世之義,藏歷代法書名畫、鐘鼎古琴,焚香幽鳴。畫法上 , 獨創(chuàng)了「折帶皴」使其山水、竹石僅寥寥數(shù)筆,方逸氣橫生,風(fēng)格「遒逸」,成一代逸品。這種簡練飄逸的畫風(fēng)引發(fā)著文人畫審美趣味的變化,甚至改變了繪畫史上以逸品為尊的品評標準。
此卷《疏篁古木圖》建立在倪云林繪畫成熟穩(wěn)定的風(fēng)格面貌上,在其眾多竹木樹石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畫幅上苔石幽篁依古木 , 一水間隔兩岸。近岸土坡陂石,四株古木,疏篁三五,背后河水煙云茫茫。苔痕篁影之外畫面左上方只留下自題「懶瓚」二字,可謂全無煙火、咸無生意,只見江南一派荒寒景象,冷冷迫人。倪式以獨有的「淡墨、細筆、疏皴」的繪畫范式來寫「寒水、瘦樹、枯石」的蕭瑟意象符號之外的冷逸與狷介情懷。本卷中的樹石格外簡潔,只幾叢古木,數(shù)株幽篁,一塊石,幾乎便構(gòu)成了畫面全部因素,與北宋以來全景式的山水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杜臻、博爾都題跋
馮勖、張英題跋
勞之辨、陳元龍題跋
作品經(jīng)清初吞珠、鄒直夫收藏并題跋,鄭梁等鑒賞,后有近臣杜臻、皇族愛新覺羅·博爾都、翰林馮勖、大學(xué)士張英、大臣勞之辨、陳元龍等康熙朝多位名家題跋,并著錄于《古芬閣書畫記》等清代多本書畫著作中,可謂傳承有據(jù)。
「云林墨跡寒家藏之,不知幾閱年所,粘諸壁間,踈踈淡淡自有一種深致動人,嘆賞不置。壬申(1692)春入都偶攜敝笥中,時館于承萼軒,得荷拭拂,即此為片羽之贄,非敢云吉光也。是年夏六月下浣之五日,海寧鄒直夫謹識。」
卷首隔水處鄒直夫題跋點明此卷為其家藏,1692 壬申年夏六月下浣之五日,鄒直夫北游京師,鎮(zhèn)國公吞珠設(shè)宴款待其于承萼軒,其時鄒出此卷為鎮(zhèn)國公等眾人同賞,并據(jù)卷后張英、陳元龍題跋所述「恭閱承萼軒所藏」及「宜承萼軒之什襲珍藏也」,承萼軒為鎮(zhèn)國公齋號,可見鄒將此卷相贈予鎮(zhèn)國公,并自此為清宗室所寶藏。至清末為書畫理論家楊恩壽所見并全文詳細記載于其著作《眼福編》中,并收錄于杜瑞聯(lián)《古芬閣書畫記》。
楊恩壽于書中為此卷作《元倪高士疏篁古木卷》跋 :「吳文定公跋云林竹石圖云 :‘云林子當(dāng)元末不與陳敬初輩食張氏祿,避地云間,以全其身。蓋鴻飛冥冥,不麗于漁網(wǎng)者也?!挚济嬩洠屏秩朊骱竺孔鳟嫷珪鬃佣患o元,意欲學(xué)陶彭澤也。按此則云林心胸之湛凈,識見之高超,誠有與柴桑翁后先濟美者,世或稱之曰懶,或目之為迂,皆非知云林者也。是卷雖寥寥數(shù)筆,若不甚經(jīng)意者,然即小見大,即近見遠,即疏見密,即少見多,罔非從古人融會而出,無一筆不是古人,究無一筆不是云林也。」
文征明評其曰 :「倪先生人品高軼,其翰札奕奕有晉宋風(fēng)氣?!鼓攮懸簧皇?,半隱半逸,駕扁舟游居于太湖之上,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可謂一個活在元代的魏晉人。其高逸的為人品格備受明清文人推崇,以至于明代江南人以家中有無倪畫判雅俗,這種風(fēng)氣流徙至清代,可見倪瓚作品不止于藝術(shù)的極致,更見于其精神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