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西泠春拍
吳昌碩銘,沈石友藏宇宙硯
銘文:1.宇宙研。乙卯孟冬,苦鉄。印文:缶
2.上下千年,包羅萬象。含豪邈然,發(fā)我遐想。乙卯十月,石友銘,老缶書。
出版:1.《沈氏硯林》P196-197,民國時期出版。
說明:配紅木硯盒。
銘者簡介:吳昌碩(1844~1927),原名俊,后改俊卿,字昌碩,又字倉石,號缶廬、缶道人、苦鐵,又署破荷、大聾等,浙江安吉人。詩、書、畫、印皆精,為一代藝術(shù)大師,近代六十名家之一。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藏家簡介:沈石友(1848~1923)名汝瑾,字公周,號石友,別暑鈍居士,室名明月樓,月玲瓏館、師米齋、鳴堅白齋。江蘇常州人,諸生,工詩詞,藏硯頗多,亦精刻硯,有《沈氏硯林》傳世,與吳昌碩、蒲華過往甚密。
1915年
鴻蒙境界,終極追問
古硯收藏界有言,古有《西清硯譜》,今有《沈氏硯林》。從2008年起,西泠拍賣力尋《沈氏硯林》藏硯呈拍,一舉成為文人硯拍賣領(lǐng)域的標(biāo)桿,保持紀(jì)錄近十年之久。
2018西泠春拍,《沈氏硯林》著錄“宇宙硯”橫空出世!綜觀硯林名珍,此方“宇宙硯”直達(dá)形而上,找尋著曠代知音,無疑是寓意最為宏闊,啟迪最為深遠(yuǎn)的研林之魂!
觀天之壯,補天之姿
硯石有觀天之壯,興沒縱橫;硯石以補天之姿,悠念群生。我們注意到,《沈氏硯林》沈石友的自序中,毫不掩飾地展現(xiàn)了知識分子的亂世心緒。從沈氏《鳴堅白齋詩存》中,同樣找得到他對天下大事的明銳洞察…這讓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沈、吳之交,那是超越了普通文人賞玩唱和,從而面對神州陸沉、四維不張的家國關(guān)懷…
應(yīng)沈石友之請,吳昌碩寫下十六字硯銘:上下千年,包羅萬象。含豪邈然,發(fā)我遐想。定硯名為“宇宙”。時間是乙卯(1915年)十月。
拓片
同年,上海題襟館書畫會推選吳昌碩為會長,缶翁功成名就。然而藝壇的圖景,終究是世局之一隅。1915年局勢變幻動蕩,喪權(quán)辱國的“二十一條”簽訂,中俄蒙《恰克圖協(xié)約》簽訂,《新青年》創(chuàng)刊,袁世凱稱帝,《辭源》暢銷,護(hù)國戰(zhàn)爭爆發(fā)……
二十世紀(jì)壹拾年代風(fēng)云詭譎
沈石友《鳴堅白齋詩存》也記載下諸多世界大事
乙卯,冬至后三日夜,沈石友寫下這樣的文字(《沈氏硯林》序):
阽危值家國,身是憂患余……蒲團(tuán)坐靜觀,方寸還唐虞,如今遭變革,世途益崎嶇……天教作野史,欲使為董狐,神姦禍中國,昔智今何愚。
這些憂患的句詞,給這部流傳后世的著名“硯譜”,罩上了不尋常的書衣。細(xì)觀《沈氏硯林》載硯之銘,不難找到一系列“補天”之喻。譬如“補天缺,填海深,烈士骨,志士心”,又譬如“歷劫不磨,炎黃片土。硜硜小人,用以復(fù)古”。
如果換一個角度,把《沈氏硯林》看作一部晚清知識分子的人格辭典,那么它的精神底色之一,一定是沈石友的《鳴堅白齋詩存》。那里不只有百數(shù)十首他與吳昌碩往來酬唱、策勵共勉的詩,更有沈氏對天下大事的明銳洞察。
《鳴堅白齋詩存》為編年排列,以辛亥革命為界限分卷,前十卷后二卷。大量感事、紀(jì)事詩的本事,就是對甲午中日戰(zhàn)爭、馬尾之戰(zhàn)、日俄戰(zhàn)爭、清五大臣出洋立憲考察、黃河決口、清政府向英貸款修筑鐵路等時事的感慨評論。以詩家自居的吳昌碩,之所以尤為欣賞沈石友詩,且多有請筆代寫,某一方面原因就在于沈石友磅礴的歷史意識。
沈石友自言“閉門索居,惟與舊相知者酬唱簡牘往來而已”。其實面對神州陸沉,四維不張,自稱閉門遺世的沈汝瑾,又何曾釋懷。文字關(guān)氣運,天地有翻覆,繞不開的是地方知識分子的亂世心緒:
“遼東日露正酣戰(zhàn),西藏又被英兵襲。疆土日削猶懷柔,粉飾承平守中立”“何人能有回天力,萬劫消填恨海平”“安得醫(yī)國手,貧弱轉(zhuǎn)富強(qiáng)”“破碎河山群虎視,幾時真得睹承平”“大海防秋急,空城轉(zhuǎn)餉難…瘡痍滿天地,誰為慰饑寒?”“苛捐連歉歲,伏莽起兵戎…誰有回天力,封章請責(zé)躬!”
在《缶廬集》中,我們同樣尋找到這樣的亂世悲鳴:“髑髏滿眼大道旁”“不然手挽疆弧射天狼,使我倚天長劍生光芒”“饑看天圖自題——天地本蘧廬,日月照我顏”。一位藝術(shù)大師,又是一個芥末小吏,早年逃難,在吳大澂幕府中閱歷中日之戰(zhàn)的失敗,經(jīng)歷安東縣令任上辭官風(fēng)波,接觸社會、體恤民情,正是有沈石友等人幫助,才使吳昌碩渡過了經(jīng)濟(jì)和心理上的雙重難關(guān)。
往古來今,四方上下,謂之宇宙。沈、吳二人的生命軌跡,一靜一動,一個是十年木榻坐欲破,另一個則是奔走風(fēng)塵。二人“雖處兩地精神通”,“相依天地內(nèi),共保歲寒身”(《沈氏研林》沈石友自序)。
與君傾蓋如宿覲
歲寒不改金石姿
晚清以降,現(xiàn)代科學(xué)涌入中國,與宇宙秩序有著密切關(guān)系的王權(quán)政治被推翻。宇宙圖景變了,以宇宙秩序(天道)建立的傳統(tǒng)中國的世俗秩序(人道)也變了。身國同構(gòu),從帝制到共和,這是“天崩地裂”式的,是整體性的祛魅。
吳昌碩繪沈石友像
蒲團(tuán)坐靜觀,方寸還唐虞。
硯林廣知的近世藏硯名家徐世昌、沈汝瑾、許修直,身份履歷不同,皆有大硯緣?!渡蚴铣幜帧犯渲幸话俣喾匠庛憽㈩}詩是吳昌碩書寫,為藏硯家所珍重。
出版:《沈氏硯林》
沈石友出身虞山望族,家學(xué)淵源,吳昌碩也愛石成癖,早年在吳云兩罍軒接觸大量秦磚漢瓦。受沈石友影響,同為硯癖。兩人共同的品味格調(diào),沈氏藏硯卓爾不群的特殊風(fēng)貌,透過“宇宙硯”真真切切地存在。這里面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的價值底線,保持個人獨立精神的立場。
1911年以后,中國人在極度震驚之后,突然對自己的傳統(tǒng)失去了信心,雖然共同生活的地域還在,共同使用的語言還在,但是共同的信仰卻開始被西洋的新知動搖,共同的歷史記憶似乎也在漸漸消失。
在宇宙空間越來越大而中國越來越小,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天下”并不是那么大的時候。心理的顛覆實在太大?!疤煅葜畬W(xué),將為言治者不祧之宗”,這句話仿佛成了二十世紀(jì)中國思想史的讖言。(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沈氏自述:“身丁國變,性耽詩,有研癖,謂詩可言志,研以比德也,齒益邁,嗜亦篤?!眳遣T亦言其“晚遂舉其悲憤之心讬于閑適之致,乃至風(fēng)月之吟弄,樵漁之歌唱,而其中若有甚不得已者?!?/span>從某種意義上看,這便是《沈氏硯林》“宋端溪石唐澄泥,洮河色綠龍尾碧”,十載搜羅的格調(diào)所在!
高鳳翰《硯史》嘗試仿照《史記》的體例作傳,“硯”作為象征性的“田”,在最一般意義上,講的是耕讀傳家。《沈氏硯林》是在沈石友歿后六年,由他的兒子沈若懷編拓而成。這批硯臺在二十世紀(jì)20年代,由沈若懷通過錢瘦鐵和唐吉生介紹,贖給日本近代畫家橋本關(guān)雪,戰(zhàn)后在東京售出,散藏于日本及世界各地,部分回流到國內(nèi)。井上研山有專文《沈氏研林的歸趨》(鄒濤譯),講述原委。
▲2018西泠春拍
本拍品另附:井上研山《宇宙研》誌評
沈氏的“鳴堅白齋”,典出《莊子》。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說的是戰(zhàn)國時期惠施、公孫龍的“堅白”之辯。眼睛能看到石頭的白,能不能看到石頭之堅呢?堅白之論足不足以明道呢?
再看吳昌碩,上溯夏、商、周三代,考釋金文、大篆、隸書的風(fēng)格演變。鐘彝銘文,令人相信倉頡四目,窺見了宇宙的神奇,獲得自然界最神妙的形式的秘密(宗白華)。
吳昌碩生前留影
直到去世前頭上仍然盤著一個小發(fā)髻: 風(fēng)波即大道,塵土有至情
再回到這方讓當(dāng)代人詫異的“宇宙硯”,可以想象,墨塊周而復(fù)始地轉(zhuǎn)磨,清水研至濃稠,猶如混沌初開。方寸器物帶來的鴻蒙境界,使我們從俗情雜念的團(tuán)團(tuán)圍圍中透脫出來,從外物和生命的限度中透脫出來,這便是所謂形而上之“道”。
如今,我們試著以思想史的方式,介入器物類的收藏,歷史遺存,又預(yù)示了我們正身處怎樣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