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百年失落 兮盤今朝重現(xiàn)
——析論國寶兮甲盤
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吳鎮(zhèn)烽
兮甲盤是傳世的國寶重器,出土于宋代,南宋時藏于紹興內(nèi)府,南宋末年戰(zhàn)亂,此盤流出內(nèi)府,逐漸不為人知,遂湮滅無聞。元代流落民間,大書法家、鑒藏家鮮于樞在僚屬李順父家發(fā)現(xiàn)此盤,已被其家人折斷盤足,以作炊餅用具。哲人識寶,遂與收藏,兮甲盤重放光彩。清代又入保定官庫。清代末年,輾轉(zhuǎn)落入著名收藏家陳介祺之手,之后失蹤,不知收藏所在。
真器下落不明,于是贗品時有出現(xiàn)。上世紀(jì)四、五十年代,傳聞日本書道博物館收藏有兮甲盤。然而,經(jīng)多位專家鑒定,令人失望,這是一件民國時期偽造的兮甲盤。八十年代,又傳香港中文大學(xué)也有一件兮甲盤,后經(jīng)專家鑒定,發(fā)現(xiàn)這件所謂的兮甲盤,盤體確是周代的真品,但盤中的銘文卻是后人偽作,是依據(jù)《三代吉金文存》兮甲盤銘文拓本用強(qiáng)酸腐蝕而成,字口風(fēng)韻與陳氏的原始拓本相差甚遠(yuǎn),也是一件贗品。
2014年11月在武漢舉行的中國(湖北)文化藝術(shù)品博覽會展出一件兮甲盤,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邀請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數(shù)位專家進(jìn)行鑒定,筆者有幸參加。經(jīng)鑒定,不論從形制、紋飾、皮殼銹色、鑄造遺痕,以及銘文書體,都可以確定這就是失傳已久的赫赫有名的西周重器兮甲盤的真品,特別是這件兮甲盤銘文拓本與陳介祺的原始拓本絲毫不差。兮甲盤真器的重現(xiàn),是學(xué)術(shù)界和收藏界的一件盛事,我們率先目睹了這件國寶的光輝風(fēng)彩。
兮甲盤,現(xiàn)高11.7厘米、直徑47厘米。敞口淺腹,窄沿方唇,內(nèi)底微向下凹,一對附耳高出盤口,兩耳各有一對橫梁與盤沿連接,圈足殘缺。腹部飾竊曲紋,耳內(nèi)外均飾重環(huán)紋,簡潔樸實。
兮甲盤的造型、紋飾簡潔,其內(nèi)底133字的長篇銘文,內(nèi)容十分豐富,價值彌足珍貴。銘文記錄有西周王朝與玁狁的戰(zhàn)爭,與南淮夷的貢賦關(guān)系,詔令諸侯百姓進(jìn)行貿(mào)易的命令等,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獻(xiàn),其中反映了很多典籍中久已缺載的歷史事實,更是十分寶貴。不論是文體還是內(nèi)容在西周金文中都不多見,這是歷代收藏家所看重之處。
銘文大意是說:在周宣王五年三月,國王親自率兵討伐玁狁,兮甲隨王出征,殺敵執(zhí)俘,榮立戰(zhàn)功,宣王賞賜給兮甲馬四匹車一輛。又命令兮甲掌管成周及四方的交納糧賦。南淮夷本來就是順從周王朝的貢納之臣,不敢不繳納貢賦,不敢不運送通商貨物,否則將興兵討伐。凡屬南淮夷來的人,必須到指定的地方留??;做買賣的商人,必須到政府管理的市場營業(yè),膽敢不服從周王的命令,則受刑罰處置。周王朝屬下的諸侯、百姓做買賣,膽敢不到市場上去,膽敢擅自接納蠻夷的奸商,也要受到嚴(yán)厲的懲罰。
銘文中的兮甲,亦稱兮伯吉父、兮吉父、伯吉父。該人名甲,字吉父,“兮”是其氏稱,“伯”是其在兄弟間的排行。該人是周宣王時期的重臣,也就是《詩·小雅·六月》“文武吉甫,萬邦為憲”中的吉甫,“甫”與“父”字相通。《竹書紀(jì)年》和《書序》又稱為“尹吉甫”?!耙笔瞧涔俾??!凹住笔翘旄傻拈_始,“吉”也有始義。名與字含義相同,兩相呼應(yīng)。
尹吉甫是西周宣王時代的輔弼大臣,武功文治都建有重大的功業(yè),是對華夏民族發(fā)展有突出貢獻(xiàn)的歷史人物。他又是確鑿可信的西周大詩人?!对姟ご笱拧分械摹夺赂摺?、《烝民》、《韓奕》、《江漢》諸篇都是他的作品。他的多篇政冶抒情詩,或譽或刺,在思想上和藝術(shù)上已相當(dāng)成熟,比戰(zhàn)國時代楚國的屈原要早四百多年。
尹吉甫的青銅器,歷代出土甚多,最著名的除兮甲盤外,見于著錄的還有清代出土的兮吉父簋,道光年間陜西寶雞縣出土的兮伯吉父盨蓋,1940年陜西扶風(fēng)縣任家村銅器窖藏出土的吉父鼎、善夫吉父鼎,善夫吉父鬲(10件)、善夫吉父簠、善夫吉父盂、善夫吉父(2件),1972年陜西扶風(fēng)縣北橋村銅器窖藏出土的伯吉父鼎、伯吉父簋和伯吉父匜等。
兮甲盤自宋元以來,有宋張掄的《紹興內(nèi)府古器評》、元鮮于樞的《困學(xué)齋雜錄》、清代吳大澂的《愙齋集古錄》、近代羅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的《殷周金文集成》、嚴(yán)一萍的《金文總集》、吳鎮(zhèn)烽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等35種圖書著錄,方浚益、王國維、郭沫若、楊樹達(dá)、李學(xué)勤、連劭名等十多位專家學(xué)者進(jìn)行了考釋,足見其重要程度。
南宋張掄《紹興內(nèi)府古器評》
元鮮于樞《困學(xué)齋雜錄》(左)元陸友仁《研北雜志》(右)
民國容庚《商周彝器通考》
總之,兮甲盤是迄今所見傳世青銅器中,流傳年代最久遠(yuǎn)的國寶重器,從宋代至今,屢遭不幸,時隱時現(xiàn),實屬不易。它是漢代到宋代其間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中唯一流傳至今的一件瑰寶。兮甲盤鑄造于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年代明確,銘文所記內(nèi)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齊全,涉及的人物為周宣王及其重臣尹吉甫,涉及的事件包括宣王伐玁狁的戰(zhàn)爭、尹吉甫司政成周及四方績,以及貿(mào)易管理等,對于研究西周王朝與北方玁狁、南方淮夷等少數(shù)部族的關(guān)系,西周的賦稅制度、市場管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價值。正如王國維所說:“此種重器,其足羽翼經(jīng)史,更在毛公鼎之上。”
▲ 2017西泠春拍
西周宣王五年·青銅兮甲盤
高:11.7cm 直徑:47cm
部分傳承:1.南宋宮廷收藏。
2.元李順甫收藏。
3.元鮮于樞收藏。4.清或清以前保定官府收藏。
5.清陳介祺收藏。
出版著錄:
1. 張掄《紹興內(nèi)府古器評》卷下,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 年),暨南宋宮廷收藏。
2. 鮮于樞《困學(xué)齋雜錄》,元(1271-1368年),暨李順甫、鮮于樞收藏。
3. 陸友仁《研北雜志》卷上,元(1271-1368 年)。
4. 陳介祺兮甲盤拓片,國家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五年至咸豐六年間(1845-1856 年)。
5. 陳介祺《簠齋藏古冊目并題記》第九冊第三一五頁,民國九年(1920年)。
6. 陳介祺《簠齋藏器目》第十八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
7. 陳介祺、陳繼揆《簠齋金文題識》第六三頁,文物出版社,2005年。
8. 陳介祺《簠齋吉金錄》兮田盤一,鄧實編,民國七年(1918 年)。
9. 西泠印社春季拍賣《吉金嘉會·金石碑帖專場》第四四九一號,兮甲盤清代未剔本(字口未清理)拓片及已剔本(字口已清理)拓片,2017 年。
10. 吳式芬《攈古錄》卷三第二二頁,清宣統(tǒng)二年(1910 年),暨保陽府收藏,陳介祺收藏。
11. 吳式芬《攈古錄金文》卷三第二冊第六七至七十頁,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12. 吳大澂《愙齋集古錄》卷十六第十三至十四頁,民國七年(1918 年)。
13. 方浚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卷七第七至十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14. 孫詒讓《古籀余論》卷三第三五至三七頁,民國十八年(1929年)。
15. 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卷八第十九至二一頁,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16. 鄒安《周金文存》卷四第二頁,民國五年(1916年)。
17. 王國維《觀堂集林·別集》卷二第八至十頁《兮甲盤跋》,中華書局,1959 年(是文作于1921年)。
18. 吳闿生《吉金文錄》卷四第二六頁,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
19.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卷上三第二四至二五頁,民國二十三年(1934 年)。
20.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第一三四頁,第一四三至一四四頁,民國二十四年(1935 年)。
21. 劉體智《小校經(jīng)閣金石文字拓本》卷九第八四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22. 柯昌濟(jì)《韡華閣集古錄跋尾》壬篇第二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23. 黃公渚《周秦金石文選評注》第一一五至一一六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24. 吳其昌《金文歷朔疏證》卷五第十六至十八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
25.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卷十七第二十頁,民國二十六年(1937 年)。
26.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第五七頁,下圖八三九號,哈佛燕京學(xué)社出版,民國三十年(1941 年)。
27. 楊樹達(dá)《積微居金文說》卷一第三五至三七頁,科學(xué)出版社,1952年(是文作于1942年)。
28. 斯維至《古代的“刑”與“贖刑”》,《人文雜志(第一期)》第八二頁,1958年。
29.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上第三二三至三二七頁,下第八二六頁,圖二一三號,中華書局,2004年(是文作于1965年)。
30.《辭?!?/span>試行本,第八分冊歷史,第四七三頁,中華書局辭海編輯所,1961 年。
31.《辭?!窔v史分冊世界史、考古學(xué),第三一八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78 年。
32. 巴納、張光?!吨腥諝W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匯編》卷一第七十頁,銘文二五號,藝文印書館,1978 年。
33. 葉達(dá)雄《中國歷史圖說3西周》第一一五頁,新新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
34. 郭庶英《郭沫若遺墨》第三六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
35. 嚴(yán)一萍《金文總集》第三七零三至三七零四頁,第六七九一號,藝文印書館,1983 年。
36. 劉翔《周夷王經(jīng)營南淮夷及其與鄂之關(guān)系》,《江漢考古(第三期)》第四十頁,1983年。
37. 劉翔《周宣王征南淮夷考》,《人文雜志(第六期)》第六六頁,1983年。
38. 王玉哲《西周金文中的“貯”和土地關(guān)系》,《南開學(xué)報(第三期)》第四七頁,1983年。
39. 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的研究——殷周青銅器總覽》(一)第三六六頁,盤七四號,吉川弘文館,昭和五十九年(1984年)。
40. 李學(xué)勤《兮甲盤與駒父盨》,載《西周史研究》第二六六頁,人文雜志編輯部,1984 年。
41. 梁披云《中國書法大辭典》第一零三四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42. 李學(xué)勤《魯方彝與西周商賈》,《史學(xué)月刊(第一期)》第三一頁,1985年。
43. 連劭名《〈兮甲盤〉銘文新考》,《江漢考古(第四期)》第八七頁,1986年。
44. 胡淀咸《賈田應(yīng)是賣田》,《安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第十四卷第三期)》第五一頁,1986年。
45.《商周青銅器銘文選 1》第二七六頁,文物出版社,1986年。
46. 古銘、徐谷甫《兩周金文選——歷代書法萃英》第二四二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
47.《中國美術(shù)全集》書法篆刻編 1商周至秦漢書法,第二六頁,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7 年。
48.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第三九三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49.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三零五頁,文物出版社,1988年。
50. 張大可、徐景重《中國歷史文選下》第一九九頁,甘肅教育出版社,1988年。
51. 洪家義《金文選注繹》第三九八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
52. 黃思源《中國書法通鑒》第三一頁,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1988年。
53. 白川靜《金文的世界:殷周社會史》第一九五頁,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89年。
54. 劉翔《商周古文字讀本》第一三四頁,語文出版社,1989年。
55. 李學(xué)勤《新出青銅器研究》第一三八頁,文物出版社,1990年。
56. 安作璋《中國將相辭典》第四頁,明天出版社,1990年。
57. 周倜《中國歷代書法鑒賞大辭典上》第五零頁,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58. 李國鈞《中華書法篆刻大辭典》第四五四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59. 楊廣偉《銅器銘文所見西周刑法規(guī)范考述》,《上海大學(xué)學(xué)報(第五期)》第九十頁,1990年。
60. 張懋镕《西周南淮夷稱名與軍事考》,《人文雜志(第四期)》第八一頁,1990年。
61. 陳連慶《中國古代史研究——陳連慶教授學(xué)術(shù)論文集上》第一一五二頁,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年。
62. 中國歷史博物館編《簡明中國文物辭典》第九四頁,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年。
63. 秦永龍《西周金文選注》第一八七頁,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2 年。
64. 趙忠文《中國歷史學(xué)大辭典》第一一七頁,延邊大學(xué)出版社,1992 年。
65. 華夫《中國古代名物大典上》第一三四二頁,濟(jì)南出版社,1993 年。
66. 卲鴻《卜辭、金文中“貯”字為“賈”之本字說補(bǔ)證》,《南方文物(第一期)》第八九頁,1993 年。
67.《殷周金文集成》第十六冊,第一零一七四號,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中華書局,1994 年。
68. 曹者祉《國寶大典》第六三八頁,文匯出版社,1996 年。
69. 雷志雄《中國歷代書法精品觀止篆書卷》第三四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年。
70. 周斌《夏商西周時期的區(qū)際貿(mào)易》,《喀什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第十七卷第三期)》第三三頁,1996 年。
71. 日知《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第四三九頁,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年。
72. 汪受寬、高偉《中國歷史文選》第一零四頁,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 年。
73. 侯志義《金文古音考》第三二零頁,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2000 年。
74.《中華歷史大辭典》第二一一一頁,延邊人民出版社,2001 年。
75. 尚秀妍《兮甲盤銘匯釋》,《殷都學(xué)刊(第二二卷第四期)》第八九頁,2001 年。
76. 沈柔堅《中國美術(shù)大辭典》第五三三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年。
77. 張書珩《中國書法全集——篆書全集上》第三六頁,中國檔案出版社,2002 年。
78. 谷溪《中國書法藝術(shù)——殷周春秋戰(zhàn)國》第八四號,文物出版社,2003 年。
79. 李義海《〈兮甲盤〉續(xù)考》,《殷都學(xué)刊(第二四卷第四期)》第九九頁,2003 年。
80. 尹盛平《西周史征》第一六一頁,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 年。
81. 張弘《中國篆隸名作鑒賞》第三四頁,遠(yuǎn)方出版社,2004 年。
82. 陳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史料輯考》第三七五頁,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5 年。
83. 張懋镕、張仲立《青銅器論文索引(1983-2001)1》第五四八頁,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年。
84. 紫都《先秦書法名作鑒賞》第一六三頁,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年。
85. 王輝《商周金文》第二四一頁,文物出版社,2006 年。
86. 張華田《尹吉甫在房縣的遺跡和影響》第六四頁,中國文物出版社,2006 年。
87. 彭慧賢《從西周戰(zhàn)爭銘文再探〈詩經(jīng)〉征伐動詞》,《興大人文學(xué)報(第四三期)》第五五頁,2009 年。
88. 馬如森《甲骨金文拓本精選釋譯》第一零九頁,上海大學(xué)出版社,2010 年。
89. 鄭天挺、譚其驤《中國歷史大辭典1》第五一七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年。
90. 朱繼平《從淮夷族群到編戶齊民——周代淮水流域族群沖突的地理學(xué)觀察》第一三七頁,人民出版社,2011 年。
91. 杜迺松《杜乃松說青銅器與銘文》第二三九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年。
92. 王程遠(yuǎn)《西周金文王年考辨》第七七頁,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12 年。
93. 劉佳《話說金文上》第一二九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 年。
94. 司恵國《篆隸通鑒》第四四頁,藍(lán)天出版社,2012 年。
95. 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二五冊第五九五至五九六頁,第一四五三九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96. 杜志勇《尹吉甫其人其詩》,《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零期)》第六五頁,2012 年。
97. 康少峰《兮甲盤銘文考釋三則》,《寶雞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第三二卷第一期)》第十八頁,2012 年。
98. 馬如森《商周銘文選注譯》第二五九頁,上海大學(xué)出版社,2013 年。
99. 葉正渤《西周若干可靠的歷日支點》,《殷都學(xué)刊(第三五卷第一期)》第十五頁,2014 年。
100. 康盛楠《兮甲盤“畮”字意義再證》,《遵義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第十六卷第四期)》第二三頁,2014 年。
說明:兮甲盤是宋代宮廷收藏唯一可見之實物,亦是宋代及宋代以前所有記載中唯一傳世之重器,可謂流傳年代最久遠(yuǎn)的國寶重器。(見吳鎮(zhèn)烽文)。
器中銘文一百三十三字,記載中央王朝西周周宣王的歷史,從政治穩(wěn)定、社會制度、經(jīng)濟(jì)發(fā)展多角度記錄一個正在崛起的偉大文明古國。
其出版著述,自南宋初年起,途經(jīng)宋元明清歷代金石學(xué)大家,多達(dá)百余種。
是已知國內(nèi)拍賣市場中銘文字?jǐn)?shù)最多、出版著述最多,級別最高、分量最重的青銅器。
銘文所記內(nèi)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齊全,意義簡而概括如下:
一,所涉人物級別之高前所未有。周宣王為西周倒數(shù)第二王,開啟了“西周中興”之盛世。國家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虢季子白盤”即是周宣王所銘,且比兮甲盤要晚七年。 兮甲就是尹吉甫,是當(dāng)時的軍事家、政治家和大詩人,文武雙全。他是《詩經(jīng)》的主要編纂人,保留和弘揚了中國早期文化,被認(rèn)作“詩祖”。
二, 記載保衛(wèi)國土、穩(wěn)定南北邊疆。兼及與少數(shù)民族之關(guān)系。兮甲跟隨周王北伐匈奴獲勝,保衛(wèi)北方國土。又治理南淮夷,維護(hù)了王朝東南邊疆的穩(wěn)定?!半郊咀影妆P”同樣記錄北伐之事。
三, 記載建設(shè)法制、完善社會制度。兮甲監(jiān)督貢賦,規(guī)范商貿(mào),嚴(yán)明法律,是治理國家的重臣??鬃由袣J周禮,周代之制度也可謂中國后世一切制度的鼻祖。
四, 記載開展貿(mào)易、絲綢之路萌芽。南淮夷向周的進(jìn)貢主要是絲織品,線路自黃淮到陜西,即是早期的“絲綢之路”(見郝本性文)。
五,流傳為宋代以來金石學(xué)及其他學(xué)問之縮影。宋代以降張掄、鮮于樞、陸友仁、吳式芬、陳介祺、吳大澂、羅振玉、王國維、容庚、郭沫若、陳夢家等幾乎所有重要之金石學(xué)著作均載此件。另,對文字的興趣不僅興起了金石學(xué),也可謂宋代以后其他學(xué)問之開端。
正如王國維所說:“此種重器,其足羽翼經(jīng)史,更在毛公諸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