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西泠秋拍:文征明 草書 七言詩
絹本 立軸
176×63.5cm
出版:《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十六冊P77,遼6-02,文物出版社,1997年。
說明:1.張恩裕題簽。
2.大連市文物商店舊藏。
明嘉靖元年(1522)年八月,文征明已是第九次赴南京應天鄉(xiāng)試,這次仍然榜上無名,名落孫山。出生于官宦世家的他,自幼便抱有進取功名而兼濟天下的理想。人之將老而壯志未酬,這次的落榜,在精神上著實給了他不小的打擊,是年冬,他連病三月,甚至外面?zhèn)餮运呀?jīng)去世。期間他寫下了《不寐》、《病中》等詩,表達了自己身心疲憊的狀態(tài)和對人生前途渺茫的感覺。
第二年,時來運轉,工部尚書李充嗣撫吳,文征明以歲貢被薦入京。文征明父親文林生前好友林俊在向李充嗣推薦文征明時,曾這樣評價他到:“其溫粹之養(yǎng),介特之行,深博之學,精妙之筆法,皆眼中所少,一諸生名動天下,蘇人以為星鳳”云云。是年春二月下旬,文征明便啟程進京,四月授翰林院待詔,至此踏上了為期三年的仕途生涯。這件文征明《草書 七言詩》即作于嘉靖三年元旦、立春朝賀之后,題為《恭候大駕還自南郊》,詩曰:“圣主逥鑾肅百靈,紫云團蓋翼蒼精。屬車劍履星辰麗,先駕旂常日月明。十里春風傳警蹕,萬方和氣協(xié)韶韺。白頭欣睹朝元盛,愿續(xù)思文頌太平?!?/span>
熟悉唐詩的人,都知道這是一件文學侍從的應制詩,與當時實際政治的清明與否無關。據(jù)史記載,嘉靖皇帝即位之初,雖頗欲有所作為,但是,不久即陷入了“大禮議”之爭,朋黨相斗,朝臣杖遣;加上皇帝又沉溺道教,任用群小,拒納忠言,不親朝政,導致內憂外患,國勢中衰。在這種情勢之下,文征明做滿三年清官之后,便決意辭官歸去,開始了他長達三十年的、純粹的悠游林下文藝生活。
除了家學的熏陶以外,早年文征明即跟從吳寬學文,從都穆學詩,從沈周學畫,從李應禎學書。李應禎尤其告誡他不要隨人腳腫,要能自立面目,成為文征明一生都念念不忘的良訓。文征明與后來的董其昌一樣,據(jù)說都是因為在科舉考試的過程中,因為字寫不好而受到刺激后,才發(fā)奮立志學書的。青年時代,他專心從智永《千文》入手,培養(yǎng)了深厚的臨摹功力和對法度的把握能力。又通過比他年長的祝允明、唐伯虎等人的交往切磋,文征明到30歲以后即頗有書名了。此后他更是博學晉唐宋元,30多歲隸書已經(jīng)頗具氣象,40多歲已經(jīng)掌握了楷書的精湛筆法,50多歲時狂草已經(jīng)可與祝允明相頡頏。而53歲至57歲這次短暫的仕宦經(jīng)歷,對文征明書法和繪畫的風格發(fā)生轉變的契機。就書法而言,這入京三年成為他逐漸確立自己小楷和行草風格面目的時期。
此《草書 七言詩》立軸,當是文征明行草風格成熟時期即退隱吳門后的作品,文征明喜歡將自己在朝為官的詩作寫來贈送他人,此作當因此而來。該作以草書五行書于立軸之上,在章法上,作者通過與皇帝有關的“駕”尊稱抬寫,造成空間疏密相宜的感覺,而偶然的掉字“欣”的補寫,又使得整齊之中出現(xiàn)跌宕參差之感。在筆墨上,作者飽蘸濃墨,時露飛白,運筆使轉精到,流暢而不乏蕭散之味,可謂縱橫有度,張弛有道,氣韻生動,步驟閑雅,毫無老年衰憊氣息;在結體上,平正深穩(wěn),開闔有勢。整個風格清勁精整,遒健圓渾。在中國書法史上,文征明是“字如其人”的典型代表,這件《草書 七言詩》立軸也可以說反映出他那溫厚平和、雅飭從容的性格。
據(jù)其子文嘉的傳述,文征明自己向來以趙孟頫作為自己師事的楷模。根據(jù)目前的研究我們知道,除了章草以外,文征明幾乎涉獵了各種書體,書法史也將他評價為繼趙孟頫之后集大成的書家,無論就功力和造詣而言,這種評價他自然是當之無愧的。其中,他傳世之作以行草作品尤為多見,曾經(jīng)有機會拜會過他的大鑒賞家王世貞曾經(jīng)這樣評價他行草風格的淵源:“行筆仿蘇、黃、米及《圣教》,晚歲取《圣教》損益之”。正是在博涉諸家的基礎上,文征明在此《草書 七言詩》的揮寫中,充分發(fā)揮自己早年在法度上的所下功力,能夠從心所欲,而不逾出規(guī)矩之外,體現(xiàn)出一種整齊而又跌宕,酣暢而又從容的筆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