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陳佩秋先生的訪談,發(fā)現(xiàn)她十分反對以性別論畫。有一次,徐邦達先生評一幅馬湘蘭的畫好,沒有脂粉氣,陳佩秋反詰道:“若把名字拿掉,你看得出哪張是男人畫的,哪張是女人畫的嗎?”
語驚四座的陳佩秋先生是一位科班出身的海上畫家,被譽為當代中國畫壇的常青樹。她曾在國立藝專中國畫系師從潘天壽、黃賓虹、鄭昌午等人六年,打下了傳統(tǒng)筆墨技法與西畫素描的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后,她與著名書畫家、鑒定家謝稚柳結為伉儷,繼續(xù)潛心研究書畫及其理論。她的畫既富于宋畫精審于物的寫實精神,又深得西方印象派用色之法,工、寫兼?zhèn)?,色彩絢麗,開闊大度,豪放爽利,以“健碧”為字,名如其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陳佩秋從花鳥畫轉而傾注于山水畫研習。她一方面取法清代六家四僧、元四家、北宋郭熙范寬甚至五代的荊關董巨;一方面重視寫生,以廣博兼愛的情懷體察山川明晦、鳥語花香,真正做到“應物象形”,“隨類賦彩”;一方面關注西方繪畫語言,吐故納新,穩(wěn)中求變。欣賞陳先生九十年代之后的作品,感觸尤深。
陳佩秋(1923~ ) 四時山水
設色 紙本 鏡片(四幀) 2002年作 66.5×65cm 66×66cm 66.5×66.5cm 67.5×67cm
出版:
1.《上海當代水墨四大家聯(lián)展圖錄》P38(選一),太平洋文化基金會,1994年。
2.《陳佩秋書畫集》P87(選一),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3.《海上繪畫》P188、189、190、191,上海書畫出版社。
展覽:“上海世博會中國館”,2011年5月~10月。
《四時山水》創(chuàng)作于2002年畫家80歲高齡之際,是對陳佩秋藝術個性的全方位闡釋。其中《青溪草堂圖》繪春景,取唐人劉慎虛《闕題》詩意:“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聞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畫中山水取景平實,丘陵連綿不盡,蜿蜒起伏,交相輝映的韻律感和穩(wěn)定感使畫面顯得輕松而優(yōu)雅。畫家用細緊有力的勾皴點垛再現(xiàn)潺潺春水、山中小村、溪邊草堂和講讀之人,以石綠染早春山色,以墨色暈枯榮高樹,用墨、用色互為滲透,把對鄉(xiāng)村的懷戀、對自然的向往濃縮在平遠樸實的山鄉(xiāng)小景中,賦予山崗清溪藝術的魅力。
《夏日山居圖》與陳佩秋名作《紫樹綠茵》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山色更濃,花色更柔,結構更精微。用她自己的話說:“南方的山長滿了雜樹和竹子,郁郁蔥蔥,但山勢都是平緩的。在畫的時候,我不采取垂直的線條和面來表現(xiàn)它的險峻,而是用長長的橫線,大筆掃過去,勾畫出山的輪廓,表現(xiàn)它那廣闊無垠的氣勢,并且采用綠色覆蓋,林木畫得多一些,把山畫得很溫和?!鄙n翠欲滴的青山層層迭迭如同屏障,一樹樹紫白相間的花樹如錦緞如銀河,白墻黑瓦的村舍星羅棋布,是畫家受印象派繪畫色彩啟發(fā),為豐富畫面效果所作的努力與創(chuàng)新,是款識“流水門前銀作帶,名花屋內錦為衣”的幽遠寧靜的意境。
《翠滴濃陽圖》取石濤《秋意山水圖》之意,題詩亦引用“一帶長林送遠秋,坡頭想見讀書樓。行來不覺衣衫濕,翠滴濃蔭日午收?!倍杂懈膭?。陳佩秋先生曾說:“專用青綠主色來表現(xiàn)山水,是歷史上的畫家創(chuàng)造和概括大自然的一種形式。而我眼前見到的山,它的高聳和突出部分,在光照之下非常亮,幾乎近于白色。而云層為高山遮住了光照,也幾乎近于黑色?!碑嫾以诜笤O青綠的基礎上以通透的墨色大面積暈染云霧,構成了黑白、虛實、濃淡、枯榮的對比,極具李白詩中“不知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光影流動感,是畫家清新雅健畫風的絕佳展現(xiàn)。
《江亭初雪圖》繪冬景,是一幅“白山黑水”之作,也是一幅彰顯畫家臨摹與寫生雙重功力的上乘之作。彤云密布,積雪盈尺,老樹虬枝,江邊危亭,畫家使用焦墨枯毫散筆皴擦山色幽暗處,使用淡墨渲染水岸、云天相接處,使用少量暗淡彩墨勾畫的江亭雖在畫面中僅占一隅而毫無被壓迫感,反而令雪景生動不少。四株禿枝老樹參差交錯地立于最前景,豐富了畫面的層次與神韻,頗有韓愈筆下“雪擁藍關”的詩意。
謝稚柳先生曾寫道:“中國畫是空間藝術,將客觀造型視覺形象;亦是時間藝術,隨欣賞而不斷給讀者以新的感受……欣賞者面對創(chuàng)造的自然之界,感受作者的胸懷、氣度、情操、對藝術的理解和追求。”讀陳佩秋先生《四時山水》,我們領略到的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筆墨美,是吸納西方印象派技法的色彩美,是精研帖學后提按頓挫的書法美,更是大自然四季變幻下的造化美。咫尺畫面,境界宏闊,藝術之美豈有雌雄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