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中國當(dāng)代藝術(shù)宗師,近現(xiàn)代中國畫壇代表人物,曾被紐約“紐約國際藝術(shù)協(xié)會”評選為“全球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的半抽象水墨山水畫作品,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千余年來山水畫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又具有世界性的現(xiàn)代創(chuàng)造精神。
這幅張大千先生創(chuàng)作于1978年的《秋山圖》正是其半抽象水墨山水畫作的經(jīng)典代表。打開中國繪畫史,類似張大千先生這種近乎抽象或半抽象的山水形式,歷代傳世作品一張也看不到,那么張大千先生的大潑墨(或大潑彩),可以說是“日新又新”的一種創(chuàng)造品,也是他對現(xiàn)代中國文化的偉大貢獻。
從《秋山圖》的整幅畫作來看,大潑墨的遠山技法近乎抽象,而山石、房屋、樹木的點染又將抽象的遠山拉回到逼真而靈動的層面上來。近處細法描繪的樹木將無形的江風(fēng)繪入畫面,使得原本抽象的潑墨遠山傳達出江風(fēng)拂過山巒的動感,將潑墨的粗糙點化成精致的靈動。不得不令人驚嘆作者天才的神來之筆。而這份天才不是偶得,其背后有著深厚的積淀:張大千先生,在青年、壯年時期,除繪畫之外,另從事兩項重要的事業(yè),第一是收藏古畫名跡;第二是熱愛自然,做到了“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工作。這二者是張大千之所以為張大千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收藏古代名跡,是他“以古為師”的憑藉,尋幽探勝是他“以自然為師”的基礎(chǔ),二者蘊蓄到一定的程度,新形式的創(chuàng)造就成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收藏古畫方面,使張大千先生成為一位頗為自負的鑒賞名家。他把他的收藏曾集印成四大冊,書名《大風(fēng)堂藏畫》。在遍覽名山大川方面,他是先從家鄉(xiāng)四川開始,蜀中山水馳名于世的是:“巫峽天下奇,夔門天下險,劍閣天下雄,峨嵋天下秀”,在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中,所孕育的天才畫家,自然也有成為“天下”之雄的可能。他對于這兩項重要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歸根到底都是對于繪畫事業(yè)的精益求精,比如:張大千先生在以古人為師中,石濤是他崇拜的對象之一,而石濤的作品以畫黃山的奇峰出名,要了解石濤的根本辦法是親自去拜觀黃山的真面目。但黃山山徑早已荒廢,大手筆的張大千第一次游黃山竟帶了幾個工人一道,“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行行止止,成了近代黃山勝景的開發(fā)者,這樣也方便了后來的游客,大千先生第一次游黃山是二十八歲(1927年)、第二次是卅一歲(1930年)、第三次游黃山是卅六歲(1935年)。他自己說他對于自然的熱愛,恒常是體會物情、觀察物態(tài)、融會貫通,以塑造胸中的丘壑。他說,畫山水,要了解各地氣候土質(zhì)之不同,樹木的生態(tài)和山石的結(jié)構(gòu)也就不一樣。他的游山玩水足跡遍天下,亞洲的韓國、日本、印度,歐洲,美洲……凡是名勝古跡,莫不流連。從這一點來看,張大千先生在山水畫方面所下的功夫最深,也就無怪乎在其眾多畫作中山水畫的造詣最高了。
張大千(1899~1983) 秋山圖(2012西泠春拍拍品)
設(shè)色紙本 鏡片
1978年作
款識:寥寂秋天好,幽原此一過?;ó?dāng)江郭近,花傍隱居多。泉石心常在,窮通理若何??昭晕搴?,無地著漁蓑。戊午之秋,摩耶精舍拈黃姬水句寫,八十叟爰。
鈐?。簭堧贾。ò祝?大千居士(朱) 摩耶精舍(朱)
出版:《張大千畫展》第九圖,韓國東亞日報社、東亞放送,1978年。
展覽:“張大千畫展”,韓國世宗文化會館畫廊,1978年11月15日~11月24日。
68×134.5cm
作者簡介:張大千,名爰,一名季,又名季爰,一度為僧,法號大千,又稱大千居士,四川內(nèi)江人。善孖弟。大千少年才俊,從梅庵、農(nóng)髯先生游,泛讀石濤、八大真跡,得其真髓,臨摹幾可亂真,與齊白石有“南張北齊”之稱。作山水、花卉、鳥獸皆精妙,特擅寫荷,名重當(dāng)時。晚年作潑墨潑彩山水,為一代藝術(shù)大師,徐悲鴻稱其為“五百年來一大千”。
而這幅《秋山圖》正是張大千兩項重要事業(yè)追求的集中體現(xiàn):其一,《秋山圖》為中國傳統(tǒng)畫作題材,流傳至今的即有五代僧人巨然的《秋山圖》和明代畫家董其昌的《秋山圖》。五代僧巨然《秋山圖》是絹本水墨?!肚锷綀D》上有“袁樞明印”、“石愚收藏印信”等收藏印記。亦有“王鐸鑒定”,“孟津王鏞珍藏”等印,今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明代董其昌《秋山圖》,是董其昌于1616年(萬歷44年丙辰)10月為金玉檢所作,是年董其昌62歲。根據(jù)畫上的題跋可知,該畫于1625年(天啟5年乙丑)4月為金玉檢轉(zhuǎn)贈相國圣斐,圣斐大喜之下又向董其昌索題,董見此精心之作所贈得人,被圣斐珍愛有加,于是又題云:“此余為金玉檢作者,今歸圣斐相國,圣斐攜之游梁,嘗掛之菟園雪臺中,煙云詞賦,俱為俱養(yǎng)家具矣。乙丑四月之望,玄宰?!边@時的董其昌已是71歲高齡的老人了,但題字依然神采奕奕,炯炯有神。另傳元代著名畫家王冕亦有《秋山圖》,今其畫作已不傳,而題畫詩尚存。張大千酷愛收藏古代名家真跡,想必早知古畫名跡《秋山圖》,而張大千的《秋山圖》在古畫的意境上又更上一層,不僅遠山近樹勾畫傳神,山水云煙自然飄渺,房屋小徑隱現(xiàn)山間,這些都是非胸中有溝壑者所不能為。由此可知,此畫作正是張大千踏遍名山大川后的佳作。而題跋“窮通理若何?只言五湖上,無心著漁蓑”更是點出了此幅《秋山圖》意在閑適,借秋山的開闊寓胸中對功名的淡泊,心境恬淡、志在高遠。
此幅畫作曾于1978年在韓國展出。當(dāng)時的張大千先生個人畫展是由韓國東亞日報社于1978年三月間“透過中韓文化界的奔走努力,敦請張大千大師訪問漢城”,從而完成這一歷史性文化活動的。張大千先生的個展于當(dāng)年11月15日至11月24日在漢城世宗文化會館舉辦,臺北故宮博物院協(xié)辦,被譽為“不僅是漢城文化界的盛事,也是亞洲和世界性的大事”。畫展舉辦方為了使韓國觀眾對大師的藝術(shù)世界有全般的了解,特別商請大師,除了展出他的新風(fēng)格之杰作外,也展出一部分人物、花卉及書法作品;并出版一冊漢城個展目錄:《張大千畫集》,以資紀(jì)念。而這幅《秋山圖》也收錄其中,排在畫集收錄畫作的第九幅,圖下注明“秋山圖,紙本69.8×137cm,1978”。此時的張大千先生已經(jīng)年近八旬,畫作技法早已臻于化境。這一年他先后赴高雄、臺南舉辦個人畫展。并于八月遷入臺北外雙溪摩耶精舍。而此幅畫作或許正作于遷入摩耶精舍之后。于是一份平和之氣、禪定之心于秋山畫面中隱隱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