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傳遞庭園文化的夢想,一個分享文人生活雅趣的想象,籍由今季西泠春拍的“中國首屆歷代庭園藝術(shù)•石雕專場”成為現(xiàn)實。以“中國庭園”這一載體表達“生活的藝術(shù)”,去體味一種文明,一種歷史,一種新意。此次專場共呈現(xiàn)100件拍品,涵蓋了宋、元、明、清歷代庭園石雕佳構(gòu),以石盆、石凳、石桌、抱鼓石為主體,亦匯聚了石獅、席鎮(zhèn)、賞石等石藝術(shù)作品,在“迭山理水”的景境之外,更多地從實用性的角度,體現(xiàn)文人庭園生活的雅趣。
庭園:寄托文人生活雅趣的理想之地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庭園,無一不沈淀著歷代文化的精華。從建筑布局到石刻木雕,庭園主人的生活雅趣和美學(xué)品位一一呈現(xiàn)。庭園亦是一種文化,于自然是一葉人文風(fēng)景,于人們是一種生活方式。
庭園作為一種建筑藝術(shù)形式存在,有近三千年的歷史脈絡(luò),由模仿自然山水向寄情文人山水的發(fā)展過程中,自宋代步入新的美學(xué)境界,到明、清進一步成熟。這時歐洲正在大量建造城市街區(qū),以顯示出城市的繁榮,而中國正熱衷于獨門獨院,包容山水的庭園建設(shè)。江南和北京形成了一批充滿書卷氣和雅逸藝術(shù)格調(diào)的庭園,留下許多不朽的佳作。值得稱道的是,當(dāng)時的文人、畫家直接參與了造園,不少人成了造園大家。文人的庭院園林源于山水意識。宋代郭熙論山水畫說:“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在庭園的實境上,除了以往的全景山水寫意式縮移摹擬,還出現(xiàn)了更為深化的造境手法:在迭山理水上以局部代替整體,折射出文人畫中以少總多的寫意追求,在色彩上以白墻青瓦、栗色門窗表現(xiàn)淡雅心境,植物上以蓮、梅、竹、蘭包含象征意義……由此,庭園的意境更為深遠(yuǎn),庭院藝術(shù)比以往更加密切地熔冶詩文、繪畫趣味,從而賦予其本身以更濃郁的詩情畫意。更主要的是,宋、明、清發(fā)展至今,庭院成為文人生活極為重要的一處所在,體現(xiàn)了文人容納萬有的胸懷。歷代名家繪畫尤其是明清繪畫中常見描述庭園文人雅集的題材,園中賞玩,集置石、迭山、理水、蒔花之實境和詩詞、書畫、琴茶、文玩之雅態(tài)為一體,這樣的庭園,既是生活的,又是藝術(shù)的。
“主人無俗志,筑圃見文心”。情趣高雅的中國古代文人雅士,馳騁情思,庭園內(nèi)的水石景致、一草一木,無不流溢出氤氳的文人氣息,滲透著雅的情韻。位于杭州孤山的西泠印社社址為典型的江南庭院,園林精雅,景致幽絕,人文景觀薈萃,摩崖題刻隨處可見,有“湖山最勝”之譽。而秉承西泠印社百年文脈的西泠拍賣亦于2009年末入駐晚清大學(xué)士府王文韶故居,院落內(nèi)幽靜典雅,物華文茂,呈現(xiàn)了中國庭院藝術(shù)的江南風(fēng)格,也籍由此傳遞了西泠拍賣倡導(dǎo)“藝文并重,典藏生活”的理念。中國庭園藝術(shù)追求人文雅趣,融合山水、建筑、花草、書畫、金石等多種創(chuàng)作元素,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美學(xué)境界,藴含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致,代表了庭院主人的生活品味和文化修養(yǎng)。它深浸著中國文化的內(nèi)藴,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shù)珍品,是一個民族內(nèi)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是需要繼承與發(fā)展的瑰麗事業(yè)。
我們知道,歷史是不可以沒有美學(xué)實體的。一個傳遞庭園文化的夢想,一個分享文人生活雅趣的想象,籍由今季西泠春拍的“中國首屆歷代庭園藝術(shù)•石雕專場”成為現(xiàn)實,以“中國庭園”這一載體表達“生活的藝術(shù)”,去體味一種文明,一種歷史,一種新意。
庭園石文化的魅力:以景富情,感物明志
自古就有“室無石不雅,園無石不秀”之說。歷代庭園藝術(shù)中,石文化尤其值得關(guān)注。細(xì)細(xì)觀察,庭園中用石表現(xiàn)的形式諸多,石橋、石岸、假山、石徑、石階、石桌、石椅、石臺、石柱、石樓、石雕、石盆、石刻、石燈、石畫、孤賞石等等。用不同的布局、造型將石與自然融合,相映成趣。特別是在文人庭園的語境里,石景、石韻與文人雅士在文化品性上存在著契合、共鳴。此次專場共呈現(xiàn)100件拍品,涵蓋了宋、元、明、清歷代庭園石雕佳構(gòu),以石盆、石凳、石桌、抱鼓石為主體,亦匯聚了石獅、席鎮(zhèn)、賞石等石藝術(shù)作品,在“迭山理水”的景境之外,更多地從實用性的角度,體現(xiàn)文人庭園生活的雅趣。
石盆之用,古時所見大多為皇家園囿、王府貴宅,“家無園圃”者無力為之。尤其是明清皇苑,盆石羅列,御題其上,是故石盆所用不可謂不珍。而今,私家庭園文化再度興起,成為一種品位風(fēng)尚,石盆作為庭園中的石雕藝術(shù)之一,無疑具有凝重的分量。古人云:“盆玩者,須古雅之盆,方愜心賞,然盆古為難”。本次專場中,多為宋、明、清之石盆,量多且精,殊為難得,識者若領(lǐng)其雅趣,幸甚矣。石之為盆,大多定制,樣式繁多,形制獨特,剔地起突、壓地隱起、減地平級、雕鏤銘刻,記載植木賞石之心得。此次拍賣的石盆,石質(zhì)以漢白玉為主,間或青石、柳葉石等,以長方形盆居多,其中一件明代漢白玉長方形盆,盆長88厘米、寬56厘米、高32厘米,四壁以“剔地起突”的方式雕刻花紋,品位高雅;而另一方清早期漢白玉長方形盆,盆長99厘米、寬50.5厘米、高25厘米,造型端莊、樸素?zé)o華,石質(zhì)潔白,做工精致,正反映出養(yǎng)花賞石者清靜的心境。此外,還有其他各種形制,包括葵形、梅形、六角形、橢圓形等,比如宋代梅形盆、元末明初葵口型盆、清早期橢圓形漢白玉盆,都堪稱珍品。特別是其中一件宋代青石蓮花盆,盆長91厘米、寬91厘米、高47厘米,盆體所雕花葉闊大飽滿,造型生動活潑,琢磨圓熟,輪廓清晰,具有強烈的浮雕效果。古有云:“燕地苦寒,江南群芳不易得”,故以石代之得享“庭中雅趣”,而奇石之立則非石盆莫屬。本次專場呈獻的石盆中亦有數(shù)件精工之作,太湖石立于盆中,古巧奇俊。
明代是公認(rèn)的中國園林、家具藝術(shù)以及庭園石雕文化的巔峰時期。明代曾勉之在《吳風(fēng)錄》中提道“至今吳中富豪,竟以湖石筑峙奇峰陰洞,至諸貴占據(jù)名島以鑿鑿而嵌空為妙絕,珍花異木,錯映闌圃……”可見當(dāng)時庭園生活已然成為上流社會雅士們的一種社會風(fēng)尚。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明仇英(約1494-1552)的《人物故事圖冊頁之竹院品古圖》,描繪了文人在園中與石為伴的場景。三位文人在園中鑒賞古董古玩。兩面大立屏布置園中,圍成博古觀書之處。屏風(fēng)后可見太湖石及竹林,此圖所畫正是一處戶外園林。屏風(fēng)外,剎那中,存在永恒的不朽:一張石桌,三個石凳。厚石板的桌面上,一侍者正在準(zhǔn)備圍棋……明代畫家尤求也曾以文人在庭園中鑒賞古玩為題材,繪就《品古圖軸》,畫中石桌,邊平緣滑,腿堅足固。在明代書畫作品中常見真實或想象中的“園樂”, 令人體悟到寸石生情之妙,感受到文人的生活雅趣。其中的石桌、石凳大多在本次專場中亦多有實物寫照,可在其上品茶、賞畫、吟詩、聽琴,皆具風(fēng)雅意趣。
元代 漢白玉石獅一對
68×46×135cm
清代藏石賞石之風(fēng)更盛。乾隆對奇石、園林等自然美的東西十分崇尚。他將書畫大家倪瓚設(shè)計的蘇州“獅子林圖”景觀藍本,照搬在北京故宮、圓明園、避暑山莊等地建造。值得一提的是,在至今仍保存相對完好的古代園林石雕中,有一些就是圓明園的遺物。如保存在蘇州拙政園內(nèi)的漢白玉石臺,雕刻精美,為放置花盆所用,均刻西洋蕃花圖案,造型為兩種,一種為四方直上直下形狀,另一種為四方束腰形狀。此次專場中,亦有一對皇家御用漢白玉石臺,為四方直上直下形狀,所雕西洋蕃花圖案精美絕倫,是乾隆時代融合西洋風(fēng)的典型之作。此外,本次專場中,亦有多件清代石雕作品,如石獅、賞石連盆、門鼓、水盆等,既有皇家精品,也薈萃了集石材和雕刻技藝為一體的佳作。
庭園的石雕文化魅力究竟在哪里?是在其物質(zhì)載體本身,如美石、文玩書畫?抑或是賞石、品古、作畫、彈琴等生活行為?還是更深遠(yuǎn)、形而上的甚么?石雕與庭園空間的交相輝映,將生境升華為畫境和意境,庭園中的石雕文化魅力,正在于“以景富情,感物明志”。
那么,就在當(dāng)下,懷著文人之心,在自家庭園一隅,或?qū)κ瘧压?,或小酌對飲,或焚香鼓琴,或寄情古畫,一起尋找逝去的點點遺跡,探尋文化的風(fēng)骨與神韻,感受季節(jié)的風(fēng)物詩吧。
石體堅貞 不以柔媚悅?cè)?#8194;孤高介節(jié) 君子也 吾將以為師
石性沉靜 不隨波逐流 然叩之溫潤純粹 良士也 吾樂與為友
—— 清•趙尓豐